教育聚焦

浅谈以外语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武汉城市学院外语学部 冯新艳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成为共识。本文以“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在外语课程思政的导向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以期为其他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给予一定的启示。

 

1.引言

“课程思政”的概念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随着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2017年全国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同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拉开序幕,“外语课程思政”成为外语学界讨论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那么,应如何理解外语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以外语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点,又该如何设计呢?本文拟以“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以外语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2.外语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

外语课程思政即把价值观引领、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并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黄国文,2021)。外语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外语教师必须结合外语学科专业特点,以学科属性为导向,深度挖掘外语课程的育人基因和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徐锦芬,2021)。每一门外语课程皆应有思政教学目标或任务,并要保证一定量的思政内容,努力做到系统性(肖琼,2020)。

可见,外语课程思政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知识观和课程观,将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做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如《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提出“语言学导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语言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在外语课程思政导向下,该课程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中国视角,引领学生关注、学习和吸收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使语言学课程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融为一体。

3.以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科学课程设计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根本保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反馈等的精心设计;而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即思政教育的隐性原则(张敬源,2020)。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强调潜隐性,教学过程要崇尚自然性,教学方式要凸显暗示性,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系统化、融合性设计,让学生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强调潜隐性,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育人目标具有层次性,课程育人目标须与国家、学校、专业的育人目标相符;而课程各章节的育人目标要符合课程育人目标。隐性的育人目标必须与显性的知识能力目标相统一才可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根据专业定位、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等量体裁衣,制定课程的隐性育人目标以及各章节甚至教学活动的育人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需关注的方面。

比如,笔者所授“语言学导论”的对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应试心态普遍,缺少科学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薄弱;故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能“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语言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还要提升其语言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并增强文化自信。以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为例,显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记忆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对比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显性目标中似乎没有明显的育人元素,但在隐形目标中,教师可有意识引领学生思考科学的内涵,加深对客观性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理解,从而建立理性学习、生活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每一活动、每一节课都得有思政,每个教学章节所能挖掘的育人元素不在多,更重要的是“量体裁衣”,让育人目标切实落小、落细、落实(文秋芳,2021),力争做到思政无痕。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思政内容模块与专业知识内容模块无缝对接、有机互融方可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所以,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相关性原则,确保与教学课程或教学主题密切相关,应是专业知识中某一内容点的扩展,应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或道德规范。而且,思政内容应该以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提升思政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为此,外语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尽可能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唯有如此,外语教师才可以切实做到深度挖掘思政素材和进行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语言学导论”第1.1节为例。可围绕“坚持科学精神”的思政目标,在讲解语言学的定义时讨论“科学的研究步骤”,讲解“语言”和“言语”,“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时总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区分“规定式”、“描述式”研究时扩展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区别等;教学资源可节选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哲学、文化与科学》第47讲的内容—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求真”精神、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或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蓝纯的《语言学概论》第5.3讲中有关语言学家找句法规则的过程,或提供相关文献资料等。

3.3 教学组织设计

教学组织设计是基于教学内容和素材资源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外语教师应当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实施交互式混合教学,实现多模态教学、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形成教学和育人过程的立体化、层次化和全过程化。基于课程思政的隐性原则,教学组织设计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避免单纯讲授、说教的方式,因为将现成答案和既定结论硬塞给学生,不仅无说服力,还易引起学生反感,对思政教育起副作用。故而,须尽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投入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开展协作探索,在交流质疑中重组、加工知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如,为帮助理解“科学研究”的含义,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新冠疫情为例推理医学家找到治疗方案的步骤,并提炼出步骤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此讨论过程中认识到科学家寻找答案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成功解决问题得坚持求真的科学精神,从事实出发。随后让学生思考“中国新冠疫情可被较好控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事实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方案”的含义,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其次,应灵活设计体验式、探究式、主题式、任务式或项目式学习等,既可突出学生主体,为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使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如尊重他人、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等)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培养。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相向而行的。

再次,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是宝贵的课程思政资源。学生感受课程教学过程带来的心灵愉悦和美的享受的过程,本身就是心灵净化和境界升华的过程(刘正光,2020)。而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不仅涉及教学方法、活动的设计,也与教学实施细节(组织教学语言、点评,处理学生课堂精力不集中现象等)相关,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育人风格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魅力密切相关。

3.4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可以引导甚至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时,教师需综合考虑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而在课程思政导向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中的思政功能。

首先,为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宜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兼顾其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际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可便捷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折算为一定比值计入成绩。第二,将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自评和互评,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培养公平、公正以及负责任的精神。初次开展自评和同伴互评前,可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帮助正确评价;而在学生自评互评后,分析和反馈学生的评价情况,杜绝敷衍塞责、互捧送分的现象,引导学生秉承负责任的精神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第三,评价内容应紧密对接教学目标,将思政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评价融为一体。一方面可发挥测试内容的思政功能。如学习了“语言的功能”之后,可布置学生阅读西方媒体的新闻文章,让学生解读文章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功能”理解的同时,提高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有意识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价值导向问题,当学生的看法有偏差或错误时,不失时机地适时引导。最后,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批改技术等实现及时反馈,针对个人的即时反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促发积极正向的学习动机。

4.结语

正如立德树人、价值塑造是一个持续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制定必定是一个需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为此,教师需要深入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基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将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教学,致力于提升课堂质量,打造“金课”。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的过程,本就是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02):1+10-16.

[2]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02):18-24.

[3]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05):1+10-14.

[4]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17(05):15-20+29.

[5]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6]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17(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