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和谐凝聚 助力成长 共同创造 共同发展
——文华学院大学物理及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经验

文华学院基础学部  谢柏林 肖利霞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对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培育应用创新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享大学物理及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历程、建设对策和建设方案,希望为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助力。

著名教育家、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教授常常谈到:文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首要一条是全体文华人,始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办学目标,通过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和创造,实现了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基层教学组织,大学物理及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从2005年最初的仅有4名专职教师发展到现在拥有16名专职教师(含实验员)的教学队伍,团队结构合理,成果突出,人才涌现,成为学院个性化教育教学的排头兵,整体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实属不易。目前团队每年除承担着全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跨学科物理综合专题实验研究》、《诺贝尔精彩实验赏析》等10门基础课程近7000学时的教学任务外,还开展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学科竞赛以及科普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有:获得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高质量教科研论文30余篇;组织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省自科基金项目3项;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华学院“三育人”优秀团队;2019年《大学物理实验》、2020年《大学物理I》先后获得湖北省“一流课程”;《大学物理》还获得“文华云优质示范课程”,并积极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2012年以来,物理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连续三届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2人次获得中南地区和湖北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人次获校际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高奖,5人次获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其余教师均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6人次获评“一师一优课”,3人次获得“校优秀课程设计”等。

回顾团队建设历程,总结具体做法与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营造和谐氛围,聚向团队共同目标

教学团队工作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团队人员的教学成长和工作信心。2005年成立物理教研室时,教研室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教研室主任汤钧民老师工作细致严谨,遇事民主协商,大家都感到心情舒畅,工作有干劲。但当时专任教师少,兼职教师占一半,所以主要工作基本上是维持课程教学。2011年,我接任教研室主任后,未雨绸缪,立即搜寻各型各类人才,开始着手建立一支文华自己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稳定,还要努力开展学科和课程建设。10年来,除谢柏林和力昌英老师外,其他14名专任教师和实验员都是先后引进的。“团队角色理论之父”梅雷迪思·贝尔宾博士指出:高效的团队必然由一群技能互补的团队成员组成,利用个人的行为优势创造一个和谐的团队,可以极大地提升团队和个人绩效。因此,引进教师时,考虑成员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角色的结构等,我们的眼光既看着高处,也能看到低处,引进的教师有博导唐超群教授、余雯博士、倪昀博士、国家教学名师熊永红教授、肖利霞博士、刘海迪博士后等,同时也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少量讲师和优秀本科生。当然,10年来由于个人发展、家庭需要以及超龄等原因,也有15名教师先后离职,但都是充满着感情,依依不舍离开的。

考核和引进教师固然耗费了大量精力,但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更为重要,是团队彰显生命力、创造力之源泉。我们的理念是“以老带新,明确职责,各展所能”。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把老教师看得很重、抬得很高,从心里头尊敬他们,老教师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工作也就更加尽职尽责,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把青年教师看得很亲、压得适度,从最需要处帮扶他们,他们也就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极大地提高起来。好的氛围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老教师的舒心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和保护作用。民办高校目前的待遇和教科研条件和公立学校相比毕竟还有很大差距,虽说人各有志,但人又往往留恋一个局部的环境,氛围好,教师间就能真诚相待、和睦相处,遇到问题就能民主协商、共同应对,并且在生活上也能互相关心、学术科研上还能互帮互学、各展所长。

多年来,物理团队的老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之间无论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都保持一种平等地位、谦容心态,互帮互助、以系为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外来的噪音,强化了工作的愉悦心情,提升了教学的成就感。我们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当然对做得不好的个别人、个别事也个别谈话,严格批评。用几位离职老教师的话来说:这辈子在文华这几年工作得最舒心、真舍不得走!用熊永红、肖育英老师的话来说:这里的氛围真好,钱赚得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赚到了快乐!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不是搞成一团和气。团队不作为,没有战斗力,工作没有亮点,带头人就会有压力,外围就会指指点点。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要想有地位,就要有作为。团队带头人一定要紧跟形势,把握方向,明确学科课程建设重点,直面自身存在问题,制定中短期改革和发展目标,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调动所有力量,聚向学科课程建设阶段性目标,努力前行。

二、发掘名师教授资源,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团队教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名师、教授等老教师作用发挥得如何,同时也取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要特别宽容,他们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还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学生,只要他们愿意好好干,团队就有责任打造他们,他们在团队工作一天,就要关心和帮助他们一天。教学帮扶过了关,他们还要向上发展,这就需要名师出马,引进和发掘各种教学、科研资源及课题,以小组形式指导、促进和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对新引进的教师,我们既要根据他们的特长,暂时性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又要下达合理且偏重的聘期任务,教学环节上严格规范,过程开展上检查落实;老教师在完成必要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明确的职责是 “带”和“促”,带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规律,促青年教师的教科研特色化。如谢柏林老师多年来坚持讲大学物理观摩课,带领理论课程组进行集体备课,通过讲课和说课让青年教师领悟和理解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重难点的把握与定位以及解决方法,通过指定课题、讲解教改重难点的方式帮助全部青年教师获得了各类教改立项;肖育英、皮厚礼老师对物理实验教学有丰富的经验,对物理实验仪器的开发与利用有很高的造诣,实验各环节教学的规范性好、教学水平高,在实验教师中很有威望,团队指定他们作为实验教学的领路人,他们每学期都在实验教学、仪器维护维修和改造等方面精心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唐超群教授对物理学、特别是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科研思路清晰、方法娴熟,能很好地把握科研突破的方向,团队就贯彻他的意图,指定他作为科研的领路人,动员和要求青年教师转变方向,积极参加到唐老师引进的横向课题研究上来,主动参与到他介绍的校外科研平台上去,几年下来,物理团队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进步很快,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了不少科研立项,还获得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青年教师的成长也要有严格的要求和形成竞争性的格局。要求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勤学苦作,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敢于承担急难重特任务,同时,又要大胆使用和提拔年轻教师,让优者更优,让落后者奋勇争先。如李传国老师,为人忠厚老实,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不护短,我们就放心使用并始终支持他作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负责人,几年来,物理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井然有序,实验教学改革赢得了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好评;倪昀博士本硕博都毕业于华中科大,来校工作6年,科研能力强,教学肯钻研,工作敢担当,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团队及时向上级建议提拔她先后做系副主任和主任工作;肖利霞博士来校已6年,经过重点培养,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教学富有激情,工作认真扎实,已成为团队建设的带头人等等。

三、聚焦发力课程建设,持续改进课堂教学

以教学目标和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是教学团队建设和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一个团队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工作的发力点和“龙脉”,我们将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放在课程建设这个点上,现在看来是正确的选择。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和教学的参与度,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改进又驱动着各项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团队教学最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各显特色,不能出现短板现象,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从课程建设上起航。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仪器设备的台套数限制等原因,过去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很理想,但该门课是大学生第一门严格意义上科学规范的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对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有奠基性作用。为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重构了课程教学流程,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对重要的操作实验环节录制了教学视频,增加了课终的实验技能操作考试环节,占总成绩的40%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几年来,虽然大大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效果喜人,在平时的实验室开放和复习考试周时段,每一名学生都不敢马虎,积极加时练习并认真探讨实验问题,形成了一幅比学赶帮超的惊人景象,大学物理实验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一流课程。

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概念内涵丰富,数学表达复杂,物理意义深刻。学生学习难点多、困难大,新进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的掌握也都存在许多问题。青年教师如何快速获得课程教学认知,站稳站好讲台,展示教学成长面貌并获得教学成就感,这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结合点和关键点:问题与应用导向的逆向型高质量教学设计和竞赛型与蜂巢式的高水平课件资源开发,由此可以纲举而目张且一举多得。我们利用三年时间开展了大学物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通过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成绩评价方式等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具体来说,首先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精心优化,在凸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将重点引导到能力训练和知识的应用转化上。其次在兼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为增加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创造性地科学切割教学内容体系,浓缩出理论知识的一个最小的内核,即100个知识点各20分钟的教学节段,形成了学生乐于听、便于学、能分析、会应用、可选择的知识单元式授课体系,每一节段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是按照竞赛水准完成的,努力做到了课程教学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通俗化,有效地化解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难度。最为欣慰的是,多名教师运用这套PPT课件为基础,参加各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学校领导、教师同行、督导专家和广大学生都对课程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针对性个性化预习或复盘式复习与拓展性学习。围绕课程建设而先后开展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突出,从问题式、讨论式、课堂笔记式到混合式教学改革,连续三届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课程于2020年获得湖北省一流课程并正在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四、先专后能分类发展,分工协作共同创造

新时代高等教育注重人才的品质、适应性和层次性,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文华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既实现了学生的分类发展,也助推了师资队伍的分类建设。通过团队多年来的艰苦探索,我们阶段性地、较好地完成了学校赋予的各项任务。

时代是高等教育的出卷人,学校是团队建设的命题者,我们不会满足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份答卷,更要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完成好卷中的重点题、难题和附加题。依托熊永红教授引进的湖北省中学生物理实验奥赛培训课题、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部课题和跨学科物理创新实验与诺贝尔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课题等,团队带领所有教师,既因地制宜,因才而用,又创造条件,发掘青年教师潜能,火线育才。历年来,团队战酷暑、斗严寒,克服各种困难,每年为学部创收纯利润10万元以上;在重大工作中开展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培养,提高了团队中青年教师各自专项的能力以及校内知名度;鼓励、要求和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成为全能型教师,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培训方面成就各自特长。倪昀、肖利霞、余雯、李传国、陶薇、丁浩、陈佳敏、朱鸿亮等等,许许多多的青年教师在学校都有很好的知名度,获得过学校的各类表彰和奖励。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为各种原因,团队人员流动性大,这些年,物理教学团队流出的青年教师也有10人之多,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并没有停下来,我们甚至更加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因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成功的,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这方面都有案可查。  

总结团队建设,我们的亮点是:稳固骨架,新老互助;助力成长,共同创造;科学育人,思政引领。通过践行学校特色的“三九”个性化教育,在物理系列课程中开展了个性化教学,使得物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完成了各项省部级和校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为我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物理教学团队目前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在文华学院各位校领导的悉心爱护和不断支持下完成的,以后的任务更加艰巨,往上的台阶更加苦难,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工作,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