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加强实验实训室运行与管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 ---- 以武汉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城市学院实验实训中心 杨远


高校实训实验室,一般是指高校中具有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从事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具体包括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含教师个人研究室、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大学生科技活动基地等等。

对于武汉城市学院这所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而言,实验实训室是完成实践教学、进行学生应用能力培训的主要场地,是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实验实训场所的环境条件、器材设备质量水平、软硬件设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教学条件。伴随着城市学院的成长与发展,实验实训室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历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实验实训室运行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实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成为一个值得关注、思考、研究的实际课题。本文从实验实训条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武汉城市学院实验实训室发展概况、实验实训室运行与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与举措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实训条件在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在“教学条件”方面,也明确了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信息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量化要求。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到,“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是体现一个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表征。

二、武汉城市学院实验实训室发展概况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城市学院聚焦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建院初期到学院内涵发展期,自始至终致力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优化与提升,切实发挥实验实训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开展科研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重要基地的作用。

建院初期,在各方面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学院集中物力财力,先后筹建组建了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实验室、网络版显微镜互动实验室、数码手绘实验室、艺术特效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水质监测与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室,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的实践教学场所及基本的实践教学器材、设备。

学院内涵发展进程中,学院在实验实训室建设工作中秉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优先筹建特色本科专业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先后建立了机械综合实训室、3D打印技术及逆向设计实验室、数控加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实训中心、土木工程实训基地、BIM 5D工程实验室、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物流运作管理与综合模拟实验室、康复病房及妇科实验室、服装实验室、民族传统手工艺综合实验室等实验室。

近年来,着眼学院“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理念,实验室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顺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专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实验实训室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院每年度开展1-2批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立项工作,经过申报、审核、调整修订、论证评审等工作步骤,每年均有新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年度预算金额达千万元左右。常态化的每年度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器材设备、软件硬件的及时更新升级与优化,丰富完善了各学部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与实际校情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目前,学院实验实训共计78类实验室,涵盖信息工程与技术、机电工程、医药护理、财经管理、建筑、艺术、外语等专业群。实验实训场所分布在实验实训大楼、图书馆辅楼、北综合楼等地,内有设备万余台套,包括工业机器人柔性自动线实训系统、超级模拟人、建筑管理BIM5D软件、物流管理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

学院实验实训场所承担了校内实践教学任务,可开设实验课程四百余门,实验项目千余个。并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各类学生竞赛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实验实训场所效率发挥优良、利用率较高,每年实验实训场所承担的课内教学任务6万余学时,承担的课外教学培训任务7万余学时。为保障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实验实训室运行与管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

(一)以评促建,认真推进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评审、建设工作。

实验室运行与管理,要在顶层设计上认真搞好规划,明确奋斗目标,从而更有成效地建设实验室。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实验室建设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要求提出奋斗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实验室。目前,学院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正在拟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在大的框架之下,学院组织开展、落地实施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过申报、审核、调整、修订、论证评审等步骤,学院每年严密组织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立项工作。

立项申报环节。要求:1.实验(训)室建设项目申报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特色鲜明、内涵发展”的宗旨,根据各学部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与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相结合、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实际校情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等五项原则。申报项目应具有专业特色,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突出严把关、重质量、上水平、有特色的主旨,如项目涉及到多个专业,鼓励相关学部联合申报。2.申请单位提前做好考察、调研、论证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实验室建设计划,申报实验室建设项目。调研工作由学部领导牵头,学部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调研内容要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学院发展相结合,符合实际。调研后要尽快形成实验(训)室建设项目的申报材料,制定本学部专业实验(训)室建设目标计划,内容要细化到有关设备的各项性能和参数,必要时配备建设图纸。

初审环节。各单位将立项申报书交实验实训中心汇总,实验实训中心对各申报项目进行初步的审核,对明显不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项目,对申报内容不规范的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进行修订与调整。

校内评审环节。实验实训中心择期组织进行校内专家组评审,经过项目申报人对申报项目进行介绍、评委提问、评委讨论并投票等步骤,按照通过票数达到评委人数的2/3为通过的标准,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集团评审(校外评审)环节。此环节由启林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评审组由美联集团有关人员、集团所属院校的相关专家评委组成。学院实验实训中心组织协调已通过校内评审的项目相关人员赴启林研究院参加接受这个校外评审。

落地实施环节。学院不仅重视立项工作,也重视立项后的落地实施工作。实验实训中心对已立项项目建设进程进行检查与督促,协调建设工程,参与招投标、设备验收、工程验收等工作环节,力促各项目尽早完成、投入使用,早日为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

使用评估环节。实验室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学院要对使用效能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有实验室利用率(课内、课外)、实验项目开出率、设备完好率等,另外还重点跟踪调查各实验室对贵重仪器(大型精密仪器或软件为单价或成套设备总价在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二)迎接转设,查漏补缺提升实验实训条件。

在迎接转设评估时期,实验实训中心组织收集汇总实验实训场地、设备、使用情况、功效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审核把关并上报。中心还负责拟制了学院实验室基本情况介绍,实验实训室发展情况总结,主要实习、实践基地简介,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等文字材料。经过本波次的摸查、汇总、梳理、总结,形成了指标要素系统全面、数据精确详实的情况报告。在学院转设评估小组的指导下,实验实训中心按照评估的要求,调整、优化数据信息,调整、优化实验实训条件器材配置;并配合资产办,实地进行了资产的核查。在这个情况摸查及查漏补缺的契机中,实践教学条件也经历了一个自我修正、适时调整、适度升级改造的历程。

(三)健全机制,提高实验实训室运行效能。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高效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才能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979年9月,国家正式颁布《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等文件,是为清产核资工作作准备的重要措施,是朝着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和适当扩大学校管理自主权的方向进一步改革体制和管理的办法,体现了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1983年12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这一高校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文件和基本法规,规定了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基本任务、实验室设置、实验室管理与体制等,明确了各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分管全校的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的体制可分为三种形式:由校(院)直接管理、由系(或基础部)管理、由学科组或教研室管理,要求有管理实验室的工作机构(处或科),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根据需要少数重点院校可组建地区、部门或国家实验中心

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体现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上,在上述国家法规的基本框架之下,学院先后拟制颁布了《学院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程序》《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教学规范与质量标准》《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等近二十项规章制度、措施办法,涉及管理三级联动责任体系、物资器材分类管理体系、教师与学生协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实际工作与具体行动的依据,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在制度上、机制上实现了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主动作为,对实验实训室提供技术服务与保障。

学院有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是需要网络、电脑的支撑,如设计类教学需要用到CAD技术,经管类、社科类的实践教学需要虚拟实验实训平台上进行,机电类、建筑类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在模拟仿真系统上进行。因此,需要实验室实训中心专技老师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网络与教学电脑的正常运行。实验实训中心所属的专技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机房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一是利用非正课时间、周末、寒暑假,维修电脑、布置机房,调试设备,避免打扰正常教学。二是向技术管理要效益、向精心维护要效益。遇到故障,如果向维护公司报修,则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会耽误使用。专技老师不等不靠,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自己更换与维修硬件,调试软件。去年,技术人员全年共维修电脑可达2千余次。三是在无课或无其他安排的情况下,实验实训中心全天开放2楼机房1-2间,并安排专职人员在开放机房进行上机辅导,提高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及格率。四是虚拟化平台的服务器管理。目前,图书馆系统平台、经管类实验实训平台以及其他应用系统均由实验中心的信息中心管理,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现有服务器使用年限以及运行情况,信息中心调整了服务器资源配置、追加新的服务器资源。

(五)常抓不懈,踏实做好认真实验室安全管理。

学院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每年度开展进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展的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专项检查”等各类专项检查。在全院教学实验室范围内认真组织进行自查,并通过组织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安全月研判等举措,做到安全思想不滑坡、安全工作不松懈。

常规性实验室管理做到了正规有序,以打造安全管理的基础环境。实验室按“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要求,建立健全以三级责任制为代表的安全责任制和各种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制度的落实、防火防盗措施与仪器使用保管的安全、基础建设的安全、环境的卫生与规范等等;检查各实验室是否遵守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操作、规范防止物品等有关规定,按章操作;要求实践课程开课前,任课老师必须向学生宣传讲解有关安全及劳动保障和操作事项;学期结束前,组织各单位实验室工作人员会同保卫处工作人员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断水、断电,关窗、封门,并做好安全记录;要求各实验室做到日查、月查、学期查,填报安全检查记录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进行整改,涉及到基建的隐患问题,报后勤集团予以解决。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与举措

学院在实验室项目建设、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实验室管理中的技术支撑、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取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旧有一些不尽如意的短板。一是不同程度存在重项目申报、轻规划论证,重基础建设、轻运行管理,重规模数量、轻利用效率,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弊端;二是专技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的需求,实验室专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能力非常薄弱,需要择机开展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四是实验室效能作用的发挥还有进步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供实验室运行管理的科学有效性,针对短板,依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第一,提高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实验教学是学院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重要基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学院办学要面向现代化,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实验室首先必须现代化。

第二,认真搞好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更有成效地建设实验实训室。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建设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要求提出奋斗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实验实训室。

第三,坚持勤俭办学,加强管理,讲究投资效益,落实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问题。鼓励各单位争取各方面的投资加速实验室建设,在经费管理办法上要改进,实验室工作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考核,通过责、权、利的结合,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需要调配一批教师和技术人员充实实验技术队伍,考虑建立教师定期轮流到实验室工作的制度,要认真落实政策,合理解决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和生活待遇等问题。

第五,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推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以“互联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为导向的智慧型实验室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