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文华学院为例

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文华学院为例

文华学院 李江海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建设好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并以文华学院的建设成果为例进行了证明。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与金融业不断的交叉融合,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膨胀式的发展,持续出现新形态的机构形式,市场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等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

互联网金融业是有别于传统金融业态的新渠道,能够有效地沟通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使资金融通的效率得到提高,对现在的金融体系形成有效的补充。作为普惠金融的表现,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成本降低、分散风险以及金融服务类型多样化等方面,让急需融资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借款人都受益良多。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相关人才的急迫需求。《中国银行金融业薪酬趋势和人才留任》(智联招聘,2014)报告中表示:市场上非常急需互联网金融人才,有的机构为吸引高级互联网金融管理人才甚至开出双倍薪水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高层的收入丰厚,中基层的报酬水平也相当理想。尽管如此,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HR还是感叹这方面的人才实在太少,既有信息技术、又有金融知识、同时又能将两者融合共用的人才几乎无处可寻。

文华学院金融专业因应有利的市场需求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武汉市的本科教育中首先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特点是:

1、文华学院率先在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因应时代的发展,前瞻性极强,为报读本专业的学生开拓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

2、打造全面的课程体系,着重于具体商业模式的分析,从国际领先理念、模式,中国市场需求,技术实现和操作环节入手,详解主要金融服务领域中互联网商业模式,揭示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具体商业中是如何颠覆传统、创造全新操作模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方案中实习和实训类课程所占比例为20%以上,现已建立了十多个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实践技能,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

4.、为了紧追时代发展潮流,保证教学质量,在授课教师的水平和素质上必须严格加以要求。该校专门聘请高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课程,自有教师则要求必须至少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兼职工作至少一年以上才能承担教学任务。

二、建设思路

1、人才培养

互联网金融人才应该怎样培养是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付春红和钟鸣长(2018)提出互联网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三项能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广泛使用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普惠性和分散性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具有熟练的沟通能力和销售能力;创新性的产品和滞后的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具有严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李建军和吕勇斌(2018)指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宽广、应用能力强的原则,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设计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2、课程体系

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黄舒予(2019)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确定互联网金融行业岗位人员专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互联网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操作能力两部分。付春红和钟鸣长(2018)认为,该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通识课、金融产品认知、金融营销和管理技能、互联网金融运作与应用四大模块。杨雪(2018)认为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适当穿插互联网金融动态案例教学,通过动态案例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商业运行体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咨询和综合感悟。

3、校企合作

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明显的实践领先于理论的现象,行业的水平远远高于高校,为了避免固步自封、缘木求鱼,造成学生学习后就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在互联网金融教学中校企合作尤为重要。袁雪等(2018)认为互联网金融教学应该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来了解行业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要求, 以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并围绕此目标来改进专业和课程设置, 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互联网金融方向。此外, 高校也可和企业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孵化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模拟环境, 提前体验金融行业的岗位, 并根据日常的训练逐渐形成岗位体验库和职业技能评估报告(肖丽辉,2015)。

4、实验室建设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代表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其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加强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也应该以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为基地,聚集师资力量,采用授课、演练、体验、实操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一套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实用性的系列实验教学课程,以促进实务型、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具备更好地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建设效果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地削减课时量。在保证基础平台课程的同时,将一部分必修课程转为选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消一些实践性差和已经脱离实际的课程,减少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量,更多地要求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

2、课程建设

为了突出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特点,在相应专业方向性课程中应该设立一系列课程:互联网金融概述、计算机语言、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金融产品设计、网络支付与安全、网络众筹与P2P平台运营、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等。本课程群的设置是和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对学科特点的认识和对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判断,本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客户经理、产品开发经理和风控人员,并不是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因此,从课程群的结构上看,不过分强调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互联网知识和网络思维,能够对互联网和金融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该课程群的课程基本涵盖了现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领域,实践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都很强,学生学习后基本能操作现代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绝大部分业务,就业口径宽,适应力强。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的专家为兼职讲师,一方面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在各环节从行业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另一方面直接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讲授,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知识。此外,企业还直接参与了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举办互联网金融学术竞赛等活动,从深层次参与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4、教材建设

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依托实验室教学,讲课时间短,主要要求学生自学实践,锻炼能力,因此对教材的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在市面上没有完全符合需要的教材,所以只能靠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先选择一本已有教材,同时自己编写教案,在自编教案和已有教材共用2-3年后出版自编教材。在所有课程教材编写完毕后,即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系列教材。

5、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文华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是参考国际国内一流学校类似实验室的功能和结构和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交易环境,于2017年2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设起来的。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在互联网金融、量化投资、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开展基于数量分析和虚拟仿真的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其完整的功能和先进的设施在省内高校中是第一个,在国内高校中也保持领先。

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采用国内先进的设备,功能先进,布局合理,外观漂亮,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互动。墙壁悬挂的6屏显示器24小时显示全球各个市场的交易行情。教师工作端配置的1拖6系统,学生端设置的1拖2和1拖4系统,均按照金融职业交易员的工作模式安排,并将配备必要的金融分析软件、数据库和教学平台。实验室可以全天从事金融模拟仿真训练,学生在这里可以模拟投资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在一个虚拟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针对不同研究方向设置了金融教学研究团队、量化投资交易策略研究团队、互联网金融仿真研究团队、证券分析与交易团队、交易心理研究团队、培训团队等多个团队,均由教授、副教授领衔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学昌·关于嘉兴学院金融实验室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2005 (10) .

[2]杨雪·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探讨[J].甘肃金融,2018.02

[3]付春红,钟鸣长·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通化师范学院学,2018年02期82-85

[4]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