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集萃

《大学的生命》


有生命力的组织才能经久而不衰、历久而弥新,绵延不断,基业长青。

12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中世纪行会经济的兴起、“人”从“神”之桎楛的解放、文化知识的复兴、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对人才培养的双重重视,大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权力机构便诞生了。

自诞生以来,大学这种组织已经存在了900余年。而纵观世界上其他社会组织与机构,几乎皆会随着政权、战争、灾难而更迭甚至衰亡,而唯独大学的生命之树长青。

奥秘何在? 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及其团队在《大学的生命》中,通过对大学的历史形态、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大学功能的演进、大学组织的变革等方面的梳理与思考,总结出大学生命之基在于大学精神,在于大学逻辑。

《大学的生命》是主编崔延强及其团队在大学思想史、现代大学制度、教育哲学等领域的文集。围绕大学的历史形态、大学理念和精神、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现代性、现代社会科学与现代性、自由教育传统与专业教育、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学科文化等展开。全书共两卷,第一卷有“大学之源”、“大学之流”、“大学之变”、“大学之新”四个部分,分篇叙述了大学从欧洲兴起后的流变,着重论述了西方大学制度革新的历程,分析其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的卓越之处,并深入探讨了我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进路;第二卷有“大学理念与思想”、“大学制度与范式”、“大学嬗变与图新”、“理论与实践争鸣”四个部分,就构建一流大学所要求的理念与思想、制度与范式、传统与创新等方面分篇论述。

大学精神和大学逻辑的核心和本质就掩映在大学的兴起及其每一次嬗变和图新之中:大学既要有坚守与执着,也要有改变与呼应。所谓坚守与执着,即是对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执着,因为大学在其诞生之初就以“特许状”这种契约勾勒了与世俗、宗教的关系,进而保证大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被外部力量所干预;所谓改变与呼应,是指大学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中世纪的巴黎大学,近代的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烽火岁月中的西南联大,无不是时代使命与大学使命的有机融合体。

逻辑是基于深层价值而表现出的行动范式。近千年来,大学一直在“既与时代互动又与之保持距离”的逻辑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其与国家、市场及真理之间的关系平衡。

现代大学不仅被“现代性”形塑着其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也深受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在知识生产主体呈现多中心化、信息技术改变知识获取方式、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革新了教学形态、虚拟大学和混合式教育教学催生新式大学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已经处于深度的变革调整期。大学如何更好理顺其与社会、国家、市场,甚至是技术的关系,应对外部环境、价值的挑战,抓住自身生命演化的重要机遇,使愈来愈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可能依然在于对大学对其生命源流和嬗变过程的清晰认识,在于其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和对大学逻辑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