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借源与流、根与叶的自然现象,朴素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抽象的哲学辩证法:唯有源远才能流长,唯有根深才能叶茂,唯有守住根本才能蓬勃发展。
那么,大学的根本是什么呢?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以一位教育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叙事研究的方式,深度访谈了22位中国部分一流大学校长、院长,开启了有关中国大学的“寻根之旅”,并将其与22位校长、院长的思想和见解整理成册,形成了《大学的根本》。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从最初的“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到洪堡时代的“提倡科学研究发展高深学问”,再到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对大学功能的追本溯源,以及对22位大学校长、院长的访谈与交流,结合自身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作者对“何为大学的根本”这一问题作出了情理交融的回答---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大学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输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学生。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将“科学研究”视为大学生存的依靠,以“社会服务”作为大学发展的目标,都是对大学价值的异化,必将使大学的发展失去根本的内在动力。在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之间高度依赖、深度融合的今天,大学必须坚守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并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合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更好发挥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促进大学繁荣发展。
当然,这一层面上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宏观表达和呈现。要落实好“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还需要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与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好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过程实施和效果评估。
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都可以围绕定位来制定。作者在考察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和访谈了不同学科的院长之后,指出:
1.“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不一样。”“无论哪种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互相理解。不要因为别人的定位不同而看不起别人。例如很多‘985’大学提出通识教育,这是根据其办学定位和精英化或通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来指责另外一批培养面向现场、面向一线为培养目标的高校”。作为民办高校,我们应与一流高校甚至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眼光不一样,抛开培养精英的光环,树立服务地方的情怀,主动面向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或者行业需求,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创新技能型人才,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2.“不同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该不一样”“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列举了各门学科培养人才各自特点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定位的落脚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进而尊重学生的选择。”正如作者引述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所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在服务于定位的水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办学者和教育者,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与目标上来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有着相同的使命。但是因不同的发展历史、制度环境、资源配置情况,二者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却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与作为。例如,相较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没有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包袱,如能发挥办学体制机制灵活性的优势,在专业设置上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教师管理上合理运用市场规则,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必定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同学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该不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纵然我们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以及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性的道路上,正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成绩。但是我们依然有理由在教育实践中将平等、尊重、差异化、个性化,以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应然的价值追求,不断探索和实践,并最终走出一条既适合广大民办高校发展又符合学校自身实际,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教育活力,并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高质量贡献的特色发展道路。
在“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这一框架内,作者的讨论与思考还涉及到了大学教学和管理的很多具体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教学改革需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尊重学科差异;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信息时代,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质量,要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导向向以能力都导向转变;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的是理清院校两级关系,激发学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应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人才培养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时至今日,“大学”早已不是陌生之词和新鲜之物,每个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对它都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关于“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根本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唯有在实践中经历过、探索过,又在思想中“思想”过的意见与声音,才是一种更加理性、深刻与可靠的观点。在教育场域中,无论是教学一线的老师,还是肩负重任的管理者,在《大学的根本》中,应该都能够找到日常困惑自己的某个或某些问题的答案。即便没有寻找到答案,如能因阅读而思考,因思考而追问,因追问而探索,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追问和探索,有时比找到一种答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