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林教育研究院 张姣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末高等教育规模扩招以来,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本科层次教育则于2007年正式启动“本科质量工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提高本科质量对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推动力,在推进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性国家战略目标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基本单位,课程教学直接面向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这意味着课程教学既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工作,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环节,可谓是教育事业的“心脏”。
新中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优质课程建设。2011年至2018年间,国家先后启动实施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课程建设计划,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极大推动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进入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成为高教战线乃至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亦称“金课”)成为重要抓手,具有文学色彩的“水课”“金课”写入了教育部文件。
尽管课程是教育教学中的最微观问题,但开展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思路与建设路径应始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而人才培养目标又取决于高校的办学定位,也就是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当依据高校类型坚持分类建设。本文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高等学校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1)学术性研究型大学(2)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3)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结合我国现阶段本科教育,将本科院校按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两个类别作课程建设的分类研究。
二、不同类型高校“两性一度”标准比较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会议上对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进行了阐释并将其概括为“两性一度”。要建设一流课程,建设金课,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内涵,有意识区分不同类型高校金课 “两性一度”建设标准的侧重。
1、高阶性
高阶性,要求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中为认知目标由低到高进行了六级分类,进一步地,认知层次模型发展并形成。这六个层级分为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造(creating)6个阶次,后3个层次被称为“高阶思维”(如图1所示),建设具有“高阶性”课程正是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图 1 认知层次模型中的高阶学习
在不同类型高校中,以布鲁姆认知分类为基础,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层次分类,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如表1所示)。(该研究框架也包括了职业教育院校)
在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熟练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符合第三层次,能够分析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研究型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主要符合第四层次,能够创新思维方式、揭示事物本质。需要指出的是,高阶层次必须涵盖低阶层次要求,避免成为“空中楼阁” 。
表1 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高阶性分析
高校层次 |
人才层次 |
层次分类 |
布鲁姆分类 |
教学要求 |
职业教育院校 |
技能型人才 |
一、知识体系 |
记忆、理解 |
能够说明相关概念、原理并进行分类比较 |
二、具体方法 |
应用 |
能够根据现有原理和方法完成具体操作、解决具体问题 |
应用型高校 |
本科应用型人才 |
三、综合方法 |
分析、综合、评价、创新 |
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设计和评价方案,分析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 |
研究型高校 |
研究型人才 |
四、方法论 |
分析、综合、评价、创新 |
能够揭示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泛化,形成新的观察和思维方式 |
2、创新性
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成都师范学校周鑫燚教授在“两性一度”特征的学理分析中指出“创新”需要回应和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建设一流水平和质量的课程,让金课建设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引擎;二是建设体现高等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形态课程,让金课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潮流和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载体。这表明,建设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是支持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策略,因此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都应大力推进课程创新,鼓励针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评价进行结构性和系统性的革新和创造。研究型院校课程可结合学生良好的基础,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构建翻转课程,实现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应用型院校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地位,开展模拟化教学,构建虚拟仿真、模拟器等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实操能力提升。
3、挑战度
“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课程有一定难度”强调课程对高阶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考核评价标准更加严格。“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强调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强化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学生则需要增大学习投入,进行深度学习。研究型高校课程建设需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前沿的科技发展等融入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视野,要求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并重。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需要将实战性、综合性的内容融入教学,比如某一工作任务的攻关、技术的研发等,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水平,要求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型(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
三、不同类型高校课程建设标准内涵比较
关于课程建设内涵,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潘懋元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就是课程。”钟玉海教授认为大学课程是“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郑家茂指出现代大学“课程”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是由“课”“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平台”等不同范畴组合而成的综合概念。还有的专家将课程概括为“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显性课程,又包括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分为等隐性课程”。笔者认为,《实施意见》同时发布了《“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其中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评分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目标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等7 个方面可作为对课程建设内涵的参考。
1、教学理念。《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型院校课程建设教学理念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国际视角、专业前沿等。应用型院校要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2、课程教学团队。《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研究型院校课程建设应该遴选一流师资队伍,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团队。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前沿的国际视角,能够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动态。课程师资队伍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比例合理。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建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教师必须有一定年限(德国应用型大学是五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团队中应聘任来自企业界的兼职教师。
3、课程目标。《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注重“研究型共性”、兼具“应用型特质”。在科学研究重点上,强调“高水平的科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色,并且科学研究及产出主要为该区域发展服务”,在学科建设方向上,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强化交叉融合,有力支撑重大行业、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体,培养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课程建设目标要更加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应用型大学必须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积极开展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学科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课程建设目标要瞄准岗位能力要求。
4、课程教学设计。《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建设中认真分析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其在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的作用,进而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课程建设内容,强调课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突出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要符合应用性的特点,就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秉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5、课程内容。《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研究型院校课程建设应本着“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理论研究深度和创新思维培养,组建论文库在内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应以实用课程观为理念,可基于工作过程思路,合理序列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规定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组建案例库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
6、教学组织与实施。《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研究型高校课程建设要建立“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引入基本原理的前沿应用案例,发展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负责问题的能力,采取翻转课堂、微课等方式,提升学习主动性。通过课程论文等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系统性,提升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在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要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推进实践教学开展;创新教学方式手段,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化技术等,创设真实的环境场景,将行业前沿和岗位实际工作设计引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课程管理与评价。《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出“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都应科学、合理、细致、多元制定课程评价标准。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方向,要强调教师(团队)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注重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革新机制,不断提高本课程的建设水平。
四、结语
随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加速推进,院校课程建设标准内涵必须随之改变。准确把握不同层次院校课程建设标准内涵,将能够有效促进院校一流课程建设,推动本科教育向新的台阶迈进,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办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