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焦

回归本科教育是共识和趋势

回归本科教育是共识和趋势

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

陈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同年,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道:“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办‘快乐’的大学。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司长认为,“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他指出,为全面发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建设一流本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无论是在美洲还是在欧洲,大学都回归到培养人的问题上来了。斯坦福、MIT、哈佛大学都在讨论这件事。我留意到,哈佛的刘易斯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讨论哈佛大学如何忘掉了教育的宗旨。没有一流本科的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学科是忘掉根本的‘一流’。”吴岩说。

吴岩司长还表示,“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特别警惕,我们的身子、脚已经迈入到普及化阶段里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用精英化的视角考虑,这样是不对的。”

对于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吴岩强调,“专业、课程、教师、质保,这四点有变化,我们整顿本科教育就有突破口。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因此,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一、四川大学探索“探究式---小班化”课堂

七八个学生围桌而坐,老师则走下讲台不时与同学互动交流,原本单向传输知识的课堂变得热闹,师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是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堂的一个场景。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课堂改革是重要抓手。

所谓“探究式+小班化”课堂,就是把学生编成25个人左右的小班,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激发想象力、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据川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自2010年起,新生进校就按25人编班,大学英语率先按照小班组织教学。以“大学英语(创意阅读)”为例,在控制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到课程总量的70.5%。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针对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普遍以获取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学习目的的现状,四川大学还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着力改变:一是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不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应付期末考试;二是改变单一标准化考试所导致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按照要求,学生的期末成绩占比不能超过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因此,“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在川大已成“过眼云烟”;考核形式多样化,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向“想象式”学习转变,激发他们去异想天开、创新创造,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宿舍、走廊、花园……处处都是学生交流互动、学习探讨的身影,“小班化”课堂改革已经从一项制度设计,走进广大师生心中,成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复旦大学推动本科培养体系多元发展

本科生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亲自指点,五六人的小组与知名学者“炉边对话”?在复旦大学,这并不是个案。

  从2006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到2012年全面推行“书院制”、2017年实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全覆盖;从鼓励拔尖人才和专业分层教学的“荣誉项目”,到开通多重“旋转门”、推动多元发展的“2+X”培养体系——10多年来,复旦大学不断深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多个院系的2018级本科新生一报到,就拿到了一份本科“学程项目”规定及解读——学校将试点实施新的“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在这一培养方案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能修读自己心仪的专业课程,还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路径选择机会。

  “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是复旦大学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新型多元育人体系。“2”指的是前两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夯实学业基础,“X”指的是多元发展——不是少数学生才有机会的转专业、跨校辅修,而是在本科第二阶段,学生们都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选择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2+X”方案落地,始于一年前复旦大学推出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打破本科四年学习同院系、同专业“齐步走”惯性,压缩专业必修课数量,构建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体系,同时提供多种模块化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课程组合——这在复旦被称之为“学程项目”。在主修专业之外,学生可以系统修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特设主题的系列课程,并取得专业学程证书乃至双学位,让跨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有了具体可行的路径。想要“创新创业”,不光有专项课程,还有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及各类创新俱乐部等服务平台,将创新项目和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为配合新的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将本科教学质量在教师绩效分配中的权重提高到超过50%,同时加大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社会实践。2017年,复旦大学超过60%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国际组织实习,7000余人次参与60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

“大学应该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思考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复旦要通过改革,培养能够掌握未来的人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宁生表示。

三、华中科技大学从教学制度入手提高教育质量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 18 人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引发广泛关注。对于华科大的做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每所大学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大学要合理增负,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吴岩表示,本科生质量不行,研究生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大部分本科生是要就业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

据统计,华中科大的 3 万多名本科生中,在 2017-2018 学年,有210人因学分偏低受到黄牌警示,34 人未达到培养计划学分最低要求受到红牌警示。2018年8月,教育部通知,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华中科大史上首次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在学生中引发震动。校方介绍,该校的本科质量提升工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之前已取消清考制度。据了解,该校学生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的 3/4(二年级为 2/3)者,给予黄牌警示;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的 2/3(二年级为 1/2)者,给予红牌警示。凡得一次红牌,或两次黄牌警告者需转入专科,且不能再次转入本科,否则予以退学处理。

四、华中农业大学六个“全覆盖”推动一流本科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引领、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师生交流、实践教学、教学文化等方面实现六个“全覆盖”,助推“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一流本科建设。

  贯彻大会精神,师生学习研讨全覆盖。制定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工作方案,全校408个基层党组织、115个教研室、647个学生班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开展分层次、多形式学习研讨,实现学习研讨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新时代学校一流本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四个回归”,着力推进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培育特色教学文化。实施“合理增负”,适度提升学生学习挑战度,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坚持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计划,2018年投入300万元立项80门课程开展研究改革,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建立标准,拟定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明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促进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格局。2018年,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集中培训、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85场,覆盖教师1500余人次。

  聚焦改革重点,专业课程体系研讨全覆盖。开展“你说我听大家评”专业课程体系研讨活动。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对全校54个招生专业进行全面评估,采取专业汇报、课程阐述、集中评议、整改提升方式,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专业建设,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及管理服务,诊断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症结,建立和完善满足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开办“狮山有约”,师生互动交流全覆盖。实施师生交流时间“Office Hour”制度,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实践、网络四渠道,营造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的良好氛围。创建“共同空间”“问学斋”“耕读茶室”“知行苑”等17个“狮山有约”师生交流平台,实现各学院师生交流平台全覆盖、所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全覆盖。校领导和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定期走进“狮山有约”,开展人生规划、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共话人生理想,共享生活喜忧,让“高大上”的专家学者成为学生心中“平和亲”的知心人。

  强化实践教学,专业核心技能竞赛全覆盖。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开展54个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全覆盖,其中水族景观设计大赛、动物科学专业技能竞赛等已发展为全国性赛事。强化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构建分级训练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百门科研案例课、百门创业案例课、百门精品实践课,开展实践教学示范,打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施农科教合作“135”工程,即着力建设10个核心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30个校外实习基地,总体建设50个优质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优势平台面向本科生全开放,打造“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实践平台。

  培育特色文化,实施“推门听课”全覆盖。倡导“教学神圣、课堂神圣、教师神圣”教学理念,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推门听课、教学文化墙、教学工作坊等培育特色教学文化,形成“思想引领教学、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证教学、投入优先教学、政策激励教学、服务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教师潜心教学”的良好局面。2018年,学校实施“推门听课”,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各级管理干部听课全覆盖、授课教师被听课全覆盖、教师深入同行听课全覆盖,全年547位管理干部、1000余名教师深入到2000余个课堂,听课评课议课。仅秋季学期为期1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中,管理干部听课212次、教师同行听课544次、各层面座谈会154场,全面检查课堂教学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引导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综合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