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探析
一、前言
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深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各高校也纷纷热衷于在多种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然而,目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因此,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对更好地促进网络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网络课程及其教学资源释义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是建立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现代网络技术与自媒体发展的产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规模构成、功能模块还是资源内容都日益规范和科学完整,已经成为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是指以网络媒体为平台,为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的,能够应用于网络教学环境并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各种服务的资源。高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素材类资源、网络课、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和资源建设的评价环节等领域,其中素材资源和网络课是直接面对广大学生提供课程主题学习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平台。
随着现代网络与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市场迅速扩张,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广大师生对网络教育需求量和广泛通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将相互之间存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资源更有效地整合、共享、利用到网络教育当中,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普遍存在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质量不高、使用率过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交流互动少、缺乏专门的资源建设、维护和管理团队等不足。
(一)课程质量不高
网络课程主要以丰富的“声、视、动”等多元教学形式来克服和补充传统教学的短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工作量大、资源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大等因素的制约,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而且很多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着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和形式单一等特点,内容上往往只是简单将教学视频、PPT讲义等“复制”到网络。另外,很多网络课程资源一旦完成建设就不再管理,几年都没有进行更新和维护,知识内容陈旧,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二)资源利用低下
尽管很多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也上传了很多课程,但是普遍存在访问量少、使用率过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习惯于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不愿花费较多时间去研究网络课程教学,也没有去宣传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有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参与网络学习。此外,许多学校开发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供校内使用,自成一体、自我封闭,外部无法访问,形成了信息孤岛。极少考虑和其他高校一起共建共享,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共享,也享用不了外部的优质资源,导致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三)师生互动缺失
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有教学资源,还是一个交流平台。一些高校对网络课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定位上,整体环节缺乏多元灵活的互动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服务环节的设计,师生教学互动和反馈环节不突出。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的一种模拟化补充,是通过远程网络来进行交流与沟通的特殊个性化教学平台。它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但如果对其定位不准确,不重视师生互动环节的科学合理设计,必然导致网络课程成为一种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跟踪记录,缺乏合理的评价与反馈环节,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丰富教师的授课经验,制约了教师网络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展现。
(四)维护管理滞后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网络资源的制作涉及录制、剪辑、PPT的编辑和美化等一系列操作过程,需要专业的软硬件设备和环境;其次,建设完成的信息资源并不代表结束,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和后台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只是迫于目前形势而进行简单的网络资源教学建设,更谈不上所谓的管理和维护。无法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由于缺乏专门的建设和维护团队,没有将课程很好地分学科、分专业进行梳理,也没有专人去管理和维护,甚至经常会出现无法访问网站的情况。
四、有关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为目标,将优化体系、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和提高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并重,以服务本专科教学、服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构建优质的网络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一)重视内容建设
网络课程内容遵循“少而精”原则,选取本校真正具有优势的精品课,切实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案例教学设计;利用静态文字、图像等,适当增加动画、音频等形式展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相结合,构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并提供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目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多种学科内容。同时完善并提高网络课程基本资源建设的技术要求,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网络课程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自身在教学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优化,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良好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添加新的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二)提高使用共享
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转变师生观念。一方面,应该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让教师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实现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促进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学习的热情。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和学习。如资料查询、网上答疑、布置教学任务、撰写论文等与教和学有关的内容都可借助该平台来完成或提供帮助,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应该鼓励高等学校之间、校图书馆之间形成合作的专业机构,通过课程(学分)互认的方式来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机构、图书馆与社会机构等各种力量的合作与交流,允许他校学生甚至校外人员选课学习,提供积极、有效、便捷的网络服务。
(三)互动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任务,在网络课程中设计师生互动的模块和环节,根据学生的即时提问,系统生成学生所需的课件网页。这种“人—机”“人—人”交互式平台,可以实现师生双方的实时沟通、交流。课后讨论的设计应当引入小组模式,实现分组合作的“学生—学生”的真实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加课后非实时交互的课程监督模块。满足学生课后答疑的需求,保证学习质量。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理解后,可以向老师再次提出疑问,老师给予集中、全面的解答。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课程知识,而且也给了教师充分的自由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和交流体会。此外,应该设计学生评价和反馈系统,鼓励学生群体参与质量评价,从学员感知度来评价,及时汇总分析学生的使用情况,改进课程建设,并设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课程评价体系,对网络课程建设的整体运作进行有效规范,保证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质量。
(四)加强专业培训
网络课程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专业、多个领域,专业性较强。为了让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就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来保证网络资源的开发、维护和管理,及时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通过校内、校外公开招聘的形式,甚至可以直接聘请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组建教师队伍,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并且要及时加强课程设计与制作人员的学习与培训,使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国内外网络课程资源发展动态,以提高教学设计与后期制作技术手段。同时制定权威、可行、体系化的政策引领网络课程建设,如鼓励制作团队定期学习先进的课程录制、编辑、制作等专业课程,以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素质,保证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专业性、系统性、先进性。
五、结语
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课程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意味着人们获得知识的便利和效率,更意味着知识的获得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课程的出现使获取知识成为每个人都享有的自由,这将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应紧跟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师生积极建设和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
来源:网络资源
附:
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9项工作任务:一是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截至2月2日,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二是立即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高校要合理调整、统筹安排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当前暂停所有寒假社会实践。三是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要公布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在线教学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要求、学生学习评价措施等管理措施。引导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考核。与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机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快研发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四是发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引领作用,课程负责人和团队要上线提供全程教学服务,带动全国慕课教师团队开展线上教学服务。五是全天候开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免费提供2000余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六是倡导社会力量举办的在线课程平台免费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为高校制定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支持教师利用慕课等在线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在线教学,鼓励开展网上在线教学培训。七是继续组织在线教育机构研发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为高校选择资源和技术服务提供便利。八是发挥专家组织指导、整合、协调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整合名校名师名企力量,推动快速上线一批前期有工作基础的优质慕课和实验课程。慕课联盟联席会要与高校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协同教学。九是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鼓励慕课平台开设有关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的慕课专题,提高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科学防控能力。
《指导意见》要求,高校要将慕课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线上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强化在线学习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的质量要求。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
《指导意见》强调,高校要择优选取符合本校实际、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方案,与课程平台密切配合、规范管理,强化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在线教学安全平稳运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