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职业学院 杨晔
近5年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办学规模快速增长,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势必要求专业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育人水平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国家战略需求愈发凸显,对职业教育新的技术人才的要求愈发紧迫。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中指出,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培养更加契合企业行业标准的人才过程中,应不断对育人模式进行优化,应立体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基于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在专业内涵建设过程中,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进行科学的融合,并能开发合理的着力点,具体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赋能提升、务实创新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建设标准,结合大健康学院专业建设五年规划,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2+1”职业能力递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开发基于康复治疗师工作过程的“三横两纵"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打造一支 “双师”素质突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校院合作为依托,建设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建设1-2门省级示范精品共享课程。从而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专业特色更加明显的优势专业。通过内涵建设,从规模发展阶段转型升级为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同类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校企融合、多源办学机制,践行工学一体、双元育人模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
(三)医教协同、优势互补强化实践育人
坚持走“产学结合、医教协同”的专业发展路径,整合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医教共同体在技术、师资、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作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充分的合作,实现医教深度融合、院校协同育人,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共同打造“双主体”的医教融合育人平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二、专业内涵建设的举措和成效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
我院于2018年在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任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临床医生和技师5人,本院学术水平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5人,共10人组建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协调产学结合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与教改以及课程资源建设。
2.积极探索 “能工巧匠进校园、教师赴企业锻炼”双向通道
邀请行业企业(医疗机构)的专家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前沿讲座,聘请来自临床一线的康复治疗师为兼课教师,既传授临床一线的新技术新标准,又把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带进课堂,切实推进了专业与临床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企业建立“双师”培养基地,校内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前沿和现状,学习新的医疗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掌握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构造、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使我们教学更有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二)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宗旨和思路,依据学院“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与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和实施“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创新点是:在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下,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三者并重,按照“职业认知一职业认同一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对学生实施逐级的职业化教育,实现高职学生从“生手到熟练到职业化”的转变。
图一 “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同时,拓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机制,通过学校、企业(医院)、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相互监督、控制,互相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以满足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立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
1.构建“三横两纵”职业化课程体系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康复医学素养、康复医学技术、康复临床医学为三条横线,以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两条纵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要点,建立起“三横两纵”的课程体系。“三条横线”与“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三个阶段相契合,第一阶段以培养康复医学素养为目标,开设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通识能力教育以及专业认知教育。第二阶段将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医疗行业行为规范教育和康复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开展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规划职业生涯,训练学生从事康复治疗师的职业核心技术能力。第三阶段进入康复临床医学的实践,开展为期10个月的 “校院双主体指导管理”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临床康复治疗师的带教下,参加医院康复科的工作学习,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真正做到“能力、素质双本位”成才,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确定人体运动学、康复评定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等8门课程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接近1∶1。教学内容涵盖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等应掌握的内容。
图二 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一览表
(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1.课程项目改革方式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体现课程内容的服务性和先进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课程标准的职业性。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根据康复治疗士考试大纲、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开发重点要确定项目内容及学习目标,训练任务及实现的能力目标、训练方式,考核方案突出考核点、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每门课程设置一名课程负责人,负责该门课程的后备任课教师的培养,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思政的设计等以保障课程建设质量。
2.课程资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为目的、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目标,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文化云在线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组织团队成员完成课件、教案等文本资源和教学视频等非文本资源的建设,目前课程已上线运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课堂由教师引导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文化云在线精品课程”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的建设作为带动专业课程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全面启动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智慧职教、职教云、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多元学习空间。打造线上线下、课外学习、课堂内化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选择以项目为模块、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凸显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和引进”的原则,重点抓好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1.大力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现有专任教师团队8人,其中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有4人,占比达50%。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更高,社会经验更丰富,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可以从传统的理论教育中跳脱出来,能用更生动的案例、更贴合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同时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带入课堂。
2.双师型教师培养
我院鼓励教师应具备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达到,其中两名教师有主治医师职业资格,4名教师有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3名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获得健康管理师(三级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
3.教师培训
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全体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线上培训。多名教师参加暑期“教师企业实践(医药卫生大类)”国培,深入到医院一线临床进行实践学习和工作。全体专任和校内兼课积极参加校内“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学大赛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项培训,提升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
4.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在暑期深入到各级医院、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社区等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这对教师们了解企业、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5.调研学习
为拓展专业建设思路,康复教研室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赴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湖北省中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武汉轻工大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医疗机构和院校开展调研,加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对指导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社会服务等整体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打造职业化场景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需核心技能提供支撑,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满足与课程项目化改革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的需要,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上,规划升级建设康复实训中心,涵盖基于康复医学素养培养的3类专业基础实训室、基于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7类核心专业实训室,打造职业化场景,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力度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三甲医院为引领,武汉向周边地区全覆盖”的高质量建设思路,积极拓展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作为实训基地开展典型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双主体作用,联手企业建设适应课岗对接、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已与二十余家企业签约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其中包含中南医院、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北省荣军医院等多所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带教能力强、管理严格的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完全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同时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未来专业内涵建设的推进举措
(一)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工作情景中,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并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全面检验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学习成果,切实做到“产教创一体化”。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技能大赛、1+X考证、精品课程建设等举措推进师资、课程、教学模式、教材改革,将专业能力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特色,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建设,同时,要在学院专业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大健康专业群的建设,担当起学院建设发展的龙头重任。
作者简介:杨晔,女,讲师,硕士研究生,武汉光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负责人。熟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从事《营养与健康》《社区康复》《医疗与急救常识》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教改工作,以及康复教研室管理工作。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编教材1本,发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初探》等康复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论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