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土木工程“融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武汉城市学院城建学部   刘秋新 王晓琴

一、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武汉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2004年,2015年获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评为本校重点专业,2019年绿色建筑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19年土木工程施工与装配式教学团队获批为院级教学团队。2021年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湖北省“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点,2021年《土木工程施工》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高工5人,讲师及工程师9人,助教2人,80%以上均是中共党员。近年来,按照“稳定、培养、引进、使用”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的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和硕士为主体、以35—45岁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通过校内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外聘企业专家、外聘行业专家的互补增值,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导师工作、考研辅导工作,打造了“专业教师、思政导师、工程师,社会培训师”多角色多功能的“四师型”全师资教学队伍。在此基础上,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建立学历互补、年龄互补、专业互补、经验互补的4个增值型教学团队:结构教学团队,基础课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施工与装配式教学团队、绿色建筑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和实践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中,能取得今天的成果,离不开教师团队的逐步完善和打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和实践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1、“立德树人”为根本

坚持把“立德树人”植入师心,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人格,形成爱岗乐业、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通过新进教师“帮扶制”、青年教师“培育制”、教学组长“负责制”,党员教师“引领制”等措施,使得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中薪火相传。在此思路之下,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得“十佳教师”、“三育人标兵”、“三育人积极分子”、“好老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2、十项准则为准绳

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以“十项准则”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近年来,团队新进教师很快进入教师角色,学生评价均在90分以上,督导评教均良好以上,很快晋升为助教职称。3年来,团队教师获优秀党员称号4人次。大部分老师斗聘为校级骨干教师和骨干培育教师。多名老师获“优质课堂教师”。

3、学生发展为中心

主动学习、深刻体会教育部的本科教育会议,坚持贯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基本理念,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积极实践。

(1)“纵横”结合为学生成长助力

纵向整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硕士,通过学缘结构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补实现在创新型项目团队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配合。横向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导师工作、考研辅导工作,打造教师、思政导师、工程师,社会培训师等多角色多功能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助力。

(2)“上下”联动为学生发展护航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在深入研究总结后,教师队伍内部有了明确分工和分组——竞赛组织组、考研集成组、就业保障组等。在教师队伍的分组分工之后,为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更好地实现“上下”联动,成立了“土木CE工作室”并开通了“土土木木最有爱”公众号,近年来运营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了“上下”联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护航。

4、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注入新技术,融合交叉学科,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创业”为原则,紧跟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技术、城市管廊等需求,主动适应和调整教学方向,专业优化升级持续改进。探索融合土木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物联网等ICT新技术的智能建筑,为适应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互联网+建筑业”做好准备。积极建设“装配式建筑课程群”、“BIM技术课程群”和“绿色建筑课程群”等,与此相适应,建立了学历互补、年龄互补、专业互补、经验互补的4个增值型教学团队:结构教学团队,基础课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施工与装配式教学团队、绿色建筑教学团队,打造“弯道超车、差异优势、错位发展”的新态势。

面向未来,主动服务行业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土木工程施工》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的奇思妙想》、《绿色建筑》获批院级精品课程。此外,各个教师团队积极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BIM5D实验室、结构检测实验室,岩石矿石展厅、理实一体化钢结构实验室等,形成融合型实训基地。

三、教学团队成绩与亮点

在正确的团队建设思路的指引下,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中薪火相传,建成了资源分享与增值、责任与压力共担的“享受教育”的现代型教师教学共同体。近3年厅局级教学竞赛获奖达5人次,校级教学竞赛获奖6人次,骨干或骨干培育教师称号获奖8人次,优秀党员4人,十佳教师1人,三育人积极分子3人,优质课堂教师3人,1人获聘楚天技能名师,1人获“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师”等多项荣誉。

在教师团队的协作之下,“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总结提炼实验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申报多项省部级级教改项目并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教研论文,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篇,涉及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专业课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3本,出版多本“十三五”规划教材。申请教改项目20项,国家级3项,省级1项,校级16项,教师申请科研项目12项,厅局级8项,校级4项。申报创新创业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项;申报院级精品课程3项。

为了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并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积极与学生支部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和志愿服务。近年来,师生联合探访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带去了欢笑;师生共同前往新洲区旧火车站小学,给留守儿童送去了温暖;师生东湖绿道同骑行,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师生和特殊人群一起共同学习植物扎染,让他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些活动之中,教师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也打开了育人的思路;学生更是在活动中拉近了与教师距离,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地成长。活动的开展也获得了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均获评优秀党支部。

四、教学团队未来规划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为了更高效的团队合作和运行,在未来的工作中,教学团队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育才”为抓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贯彻教育部的相关方针准则,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严格落实教师的各项评价和考核,努力使团队具有“五有”素质,即“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及有明显的绩效”,打造一支道德高尚、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育教学共同体。

1、通过教学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的协作,推行教学工作“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全面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2、加强四个教学团队内部联系和协调,通过引进行业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丰富教学团队的结构;通过下到基层单位锻炼,精进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将教学团队办出特色、办出亮点,积极申报金课,向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而努力。

3、完善教师的内部分组和分工,从多个角度考量和助力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高效沟通。

4、坚持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联合活动,定期开展系列社会活动,提高师生奉献意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更多师生,形成亮点活动、打造样板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