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文华学院金融省级教学团队建设

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 李江海

文华学院金融专业于2003年成立,自成立以来,努力开展金融教学团队的建设,2019年该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个性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团队在学部领导和专业带头人欧阳红兵教授与蔡恒进教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和衷共济、群策群力、扎实奋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团队围绕着“以个性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把金融专业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适合个性化发展的优秀课程;矢志不渝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了动态管理和科学整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使之在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着力突出实践教学,形成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团队重视科学研究,并一直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几年来团队一直戮力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好的团队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学院为金融教学团队邀请了蔡恒进和欧阳红兵教授两位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刘献君校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聘书,他们也为金融教师团队的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教学团队现共有18人,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国外著名大学等。18人中,有正高职称者6人,占33%;有博士学位者6人,占33%,硕士12人,占67%;50岁以上者,6人;40-49岁的,6人;30-39岁的,5人;30岁以下的,1人,年龄结构呈合理的阶梯状分布。整个团队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学缘合理的结构特点。是一支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学队伍。

青年教师培养是教学团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团队每年派出2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大学和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培训、交流;此外团队还鼓励并委派了青年教师参加省、校各级教学竞赛、观摩活动,通过竞赛和观摩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也有效地提升了其教学水平。

二、打造个性化的创新型特色教学

(1)个性化教育下的潜能导师制

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个性化教育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潜能导师是文华学院的首创,这种创造,将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起来。金融教学团队为金融专业每个班级都配备了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掘优势潜能,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组建研究基地

为了加强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学术研究能力,文华学院专门聘请了两位分别来自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导为专业学术带头人,指导金融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在经管学部的主持下,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基地,由学部领导担任研究基地负责人,由学术带头人分别组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和量化投资分析研究团队,金融教研室及学部其他教师加入,开展研究活动。

(3)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加强青年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工作。严格新入职教师准入制度,通过政策倾斜、外派学习交流、培训、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举办青年学者沙龙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科研、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良好条件。在学院政策支持下,近年来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4)试行学术导师制,组建教学科研综合团队

试行学术导师制,本科生跟随导师进入相关团队,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参与相关科研和应用能力训练。在每个科研教学团队内部,再组建若干课程小组,承担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这些举措缓解了教学、科研分离,学生和教师联系少、学习盲目性大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团队都十分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团队成员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同时注意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加快教学内容更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来,团队的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14项(其中教研教改课题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省科技厅课题、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9项;共发表论文35篇,其中CSSCI检索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出版专著4部。获教学成果奖3项:2018年,赵春艳副教授主持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证券交易行为软件课程建设”被教育部评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李超老师申报的“健康中国背景下“阳光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研究项目立项。

本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的三个结合,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是把与香港直达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期货交易员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专业课程《交易心理学》上,使之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二是张建民教授把多年在证券投资上的研究成果撰写为《证券投资学基础与实训》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高教社的“全国高校金融学系列教材”,成为经管学部各专业《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材。三是把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文华学院为例》和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金融改革大背景下金融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所形成的观点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体现出来。四是把实践教学的有关课题、论文的观点、思想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

四、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是保持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力保障。

1.教学方法

主要利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

2.教学手段

(1)多年来,本教学团队始终率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技术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教学内容、教学文件网上播放,学生通过网络可直接点播已录制好的教学课件、课程内容、辅助资料和授课实况;这些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深受学生欢迎。

3.考核方法

考试方式采用笔试,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目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是百分制:考试成绩(笔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并利用所建立的题库,不定期地抽查学生所学内容(包括考核全体同学或部分同学,全部所学内容或部分内容)。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从而做到“以查促学”。

4.教学改革

(1)在教学理念上,把握经典,不断创新,加强实践,保持特色,适应新世纪计算及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2)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实践性课程比例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

(3)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金融科技方面的内容,强化学生使用金融科技技术分析问题和实际编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4)在教学组织上,成立课程教学小组,实行负责人制度,多位主讲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年青教师助教与辅导相结合。

五、锐意创新团队运行保障与体制机制

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为保障团队的各项工作有序地开展,切实提高团队成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团队的整体实力,打造一个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我们加强了团队的制度建设。具体做法是:

1.团队运行机制

在教学计划方面,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门课程该如何组织教学,金融专业教学团队现有课程的教研组老师一起讨论设计,力求完善课程教学。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长短计划执行、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组织、教学质量监控、考试考核管理等各个教学阶段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部既有的合理制度和规定。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翻转式课堂、微课、慕课等有助于专业特色实现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摸索中积累对此类教学方式的科学化管理经验和手段。

2.激励保障特色

学校和学部制定专门的教师激励保障制度,在年终考核、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晋升,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方面严格参照教师自己的年初规划和教学科研业绩进行评选,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格局,让表现突出的的教师与表现平庸的教师在收入上拉开差距,在待遇上有所区别。

3.专业或课程特色

本专业的特色体现在金融科技的教学应用上。为了突出金融科技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相应专业方向性课程中设立了一系列课程:网络技术、计算机语言、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网络众筹、P2P网络平台、风险监管、网络客户管理、区块链技术应用、量化投资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设置是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对学科特点的认识和对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判断,本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经理、产品开发经理和风控人员,并不是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因此,从课程群的结构上看,不过分强调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互联网知识和网络思维,能够对互联网和金融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开发金融科技产品。该课程群的课程基本涵盖了现在金融科技的主要发展领域,实践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都很强,学生学习后基本能操作现代金融科技公司的绝大部分业务,就业口径宽,适应力强。

4.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为目标,学期的每周三下午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合并进行,教师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提高。全学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勤奋、敬业、创新、奉献、务实、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自我加压,自觉学习的理念和内在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另外,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吸收金融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基础上,将新建企业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程学分,充实和扩大企业课程选课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及投融资管理等课程模块中进行选择。减少一些实践性差和已经脱离金融实践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资源优势,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环节占总学时达到了26.88%,比以前的方案有较大的增加。

5.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文华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是参考国际国内一流学校类似实验室的功能和结构,模拟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交易环境,于2017年2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设起来的。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在互联网金融、量化投资、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开展基于数量分析和虚拟仿真的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其完整的功能和先进的设施在省内高校中是第一个,在国内高校中也保持领先。

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系统,能够比较完整地满足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真正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金融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比重达到总学时、学分的22%,后期将继续加大这一比重,突出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了实习资源和条件,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效果良好。其它附属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内容、实训安排、效果监测各个环节落实有序。

目前,金融专业与校外金融企业建立合作程度不同的实习基地15个,每年能吸收100-200名学生到企业参加集中实习。

6.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专业在原有金融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15年建立了交易心理实验室,2016年建立了银行手工实验室,2017年建立了互联网金融实验室。2019年开始新建金融科技实验室,充分满足学生和老师教学和研究的需求。第二,购置了2000多册专业书籍和10000多册电子书,建立了专业图书馆,还购买了国泰安CSMAR等数据库。第三,与美尔雅期货、东方财富证券、大连商品交易所、招商银行总行、武昌区金融局等大型金融企业或单位达成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实习提供资源。

7.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文华学院关于建设“一师一优课”和“金课”的相关规定,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中选择了《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银行业务与管理》等5门课程首先建立网络共享课程,其他课程依次跟上,最终全部实现课程慕课化。

六、团队发展规划

1.主要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贯穿课程思政,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对区域性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建设金融与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平台,完善个性化教育体系,推进应用型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2.主要举措

(1)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全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统筹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2)进一步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培养+兼职”模式多头并举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示范课、师资培训、课程组活动、研讨、海外交流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养。以团队承接更多的省部级以上课题。

(3)进一步建设以一流课程为标志性的教学团队。拟将区块链应用、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模拟仿真等课程建设为一流课程,加大线上线下结合教学,以教学团队编写一套金融科技的相关教材。

(4)进一步加大高水平金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购置相关配套软硬件,将金融科技实验室建设成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平台。加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革现有学生实习实训方式,采用产学研用结合方式大力推进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环节建设。

(5)进一步优化满足“个性化”特点的分类培养机制。结合潜能导师制,总结学术导师制经验,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完善“一生一课表”机制,通过组建不同的课程小组,推行校内导师和金融机构双导师制,构建包括金融名著阅读、商业文书和行业报告写作、金融行业实习、学术讲座等多种学习机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进一步建设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金融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平台。加大专业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网络微课、慕课等的建设力度,完善包括课程文本资源、教学课件、校本教材、图片资源、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程题库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