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在线

抓住机遇,推进民办高校实验室体系的构建——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实验室建设实践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张志华 张少武


我国的民办高校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有了长足的进步,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下,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高水平的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在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高校独立学院转设的序幕。2018以来,独立学院转设进入了快车道,众多高校纷纷将自己的独立学院剥离、转设或是关停。根据教育部的政策,所有独立学院都要在近年内完成转设,高校独立学院的转设已经是必然趋势。

独立学院转设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学校补齐资源短板、探索和形成独立办学特色的必经之路。处于转设期间的独立学院,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实验室建设是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实验室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功能。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肩负“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责的民办高校实验室不仅承担传统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能否顺应时代进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是学校聚集资源、凝聚特色,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和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正处于转型和转设期,加大投入对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如何利用好这一契机,改造和整合原有专业,重塑学科专业群?构建实验室架构,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我校实验室体系的构建谈谈我们的思考。

一、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不长,积累不多,建设资金来源单一,这直接导致了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面临经费短缺、设备更新滞后、实验师资力量的匮乏和不稳定等系列问题。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许多民办高校侧重于文科和计算机类专业,以最大限度降低办学成本。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对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建设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实验室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品牌特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民办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形势所趋。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等院校,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学院先后设置有32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史、经、法、管、教、艺等学科门类。经过多年建设,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文、商、工、管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现代服务类、教育艺术类等四个专业群,以彰显师范教育行业特点,逐步凝练办学特色。目前,学院现已建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语音室、琴房、公共机房以及体育设施,其他依赖湖北师范大学提供实践教学资源。2016年,学院整体迁移到新校区后,依靠外校提供主要实践教学资源的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难以有效确保教学质量。学院实验室体系几乎是一张空白,这反而有利于我们高效、灵活地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

二、实验室建设的原则与依据

大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水平,会受到学校特别的重视。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本该坚持的原则或要求被严重忽视,导致相互抄袭,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间、专业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也日益明显,导致大学实验室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这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的变化,我们认为需要一套建设原则来指导实验室建设。究竟应该遵循什么建设原则来统一规划和建设实验室?经多方调研和论证,认为学院实验室建设需要遵循教学需求、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功效统一等基本原则外,还需重视以下原则。

第一,实验室建设坚持与学科专业群建设相统一。高校现行实验室体制大多依课程设置,功能单一,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没有充分考虑学科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定位。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基本原则,以及淡化专业、分类培养、拓宽基础、强化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突破以课程设置实验室的陈旧格局,按学科专业群设置实验室是新形势下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方向与目标,也是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结构合理、资源共享、功效统一的民办高校实验室体系的前提。

第二,实验室建设坚持与培养模式转型相统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是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求在构建实验室体系时,加大个性化、训练性、综合性实验室建设,在项目设置上变“实验”为“实训”,变“指导”为“引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从知识型向技能型,再向创新型的演进。

第三,实验室建设坚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实验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除了显示学科专业特色外,还需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彰显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实验室建设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具体设置和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专业(群)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规模、经费投入以及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等,既不能讲究大而全,也不能有所偏颇,须做到“够用、能用、好用”。

三、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实验室体系构建的实践与体会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从2018年启动实验室建设以来,花了大量精力开展实验室建设的调研、规划与论证工作,截止于2020年末,才完成了学院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工作,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实验室架构体系,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一,实验室设置以学科专业群为基本框架,但又不拘泥于专一群的限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之间的功能重叠,打破群之间的界限。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总纲,也是制定教学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我们首先把每一个学科专业群内的所有专业的实验实践部分的教学计划进行分类处理,归纳出若干类别,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框架设计。如“信息类学科群”共涵盖8个专业,按照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将群内所有课程分成大学物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汽车电子、教育技术等8大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15个实验室;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课程与美术专业、音乐专业关联性较强,规划相关实验室以及设置实验项目时通盘考虑,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还有些课程,如商贸英语、小学科学、数字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都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群。总之,在设置实验室建制和实验(实训)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实验室设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本遵循,但又不拘泥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限制,充分发挥实验室建设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正反馈作用。我院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传承于湖北师范大学,带有明显的“湖师”烙印,与学院办学定位和现有专业布局存在着较大差别。在进行学院整体实验室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从实验资源系统建设的角度,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反思,以凸显专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特征。例如,学前教育是我院的一个特色专业,以前由于缺乏实验教学资源支撑,基本上是照搬湖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在这次进行实验室规划时,学校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该专业进行了反复论证,使该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进一步清晰。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对专业建设的巨大助力是我们这次进行实验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最深的体会之一。

第三,实验室建设不能忽视实验室文化建设。在实验室具体布局时,我们尽量按专业或专业群实行模块化布局,便于集中体现专业和专业群文化的文化氛围。如4号实验楼一、二、四楼分别部署了科学演示平台、电子类实验室和计算机类实验室,在其楼层走廊和室内预设的文化氛围分别为“科学”、“电子”和“信息”的文化背景基调,让同学们一走进实验楼就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氛围,接受文化氛围的熏陶。

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是硬软件建设,更重要的还有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限于篇幅,不在这里讨论。总之,实验室体系构建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民办高校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办学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